浙大科技园:拨开创业迷雾,做“懂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

36氪浙江的朋友们·2023年01月11日 15:17
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浙江位于民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林立、科技人才储备扎实。近年来,科技金融、硬核科技、生物医药等赛道的优质创业项目不断涌现。企业园区如何更好地服务初创企业的各项需求,同时与高校和政府做好密切衔接,由此形成合力、促进本地产业发展?浙大科技园作为国家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试点园区之一,从2001年5月成立至今,致力于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多维度、综合性、个性化地服务政府、高校和中小企业,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示范样本。本文将从政策与服务两个维度出发,深度剖析浙大科技园如何通过自身力量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图/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立足赛道,建立技术壁垒

企业想要在赛道内长久立足,就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壁垒,形成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申报知识产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深谙于此,浙大科技园制定一系列方案,发布《开展知识产权强园行动的若干意见》,鼓励园区内企业自主申请发明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除此之外,在房屋租金优惠、政策申请、专利质押、高价值专利产业化、高校专利免费许可转让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核心竞争能力。

此外,由浙大科技园还牵头成立了浙江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通过开展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协助解决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产业化资金、专利技术转移、专利布局挖掘等堵点上的困难;帮助企业物色多项有价值的发明专利;联合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门为诺祥科技等企业提供技术分析、行业调研的服务,并免费为其提供行业发展前景及产业竞争报告。

促使更多科技成果通过双创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且让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创主体脱颖而出,是浙大科技园自创办以来的使命与愿景。

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

高校与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两端,相辅相成、相伴相生。一方面,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是企业充实人才队伍、抓取前沿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源地;另一方面,企业强化与高校合作,也能促进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浙大科技园不仅是链接企业与浙江大学的媒介,也是二者实现双向沟通、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桥梁。基于这样的定位,浙大科技园始终致力于理顺高校与企业之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环节,同时优化各方资源配置,促进前沿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得企业在技术侧不断创新。

经历数十年的深耕和努力,目前,园区内中小企业与浙江大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园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同时,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也得到显著改善。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领域、产学研合作、人才交流与培养辅导等支持,目前,技术侧已经结出了可供采摘的果实:据统计,2022年,由浙大科技园牵头,协助园区企业与浙江大学签订的产学研合作、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合同)超60余项。

图/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研发、落地双端发力

技术侧的累累硕果离不开研发环节的大力投入,那么,高校与企业如何在研发环节共同发力?推动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建设是浙大科技园重要举措。此外,前沿科技成果也需要落地为生产力,才能对现实产生影响。为了解决研发与落地的双端难题,浙大科技园通过主动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区域经济领军企业,从而推进校企高水平合作研究,促进更多新兴产业技术的产出和应用,较大地推动了浙江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以案例为佐,2021年11月,由包钢集团与浙江大学联合创办的联合研发中心“浙江大学-北方稀土联合研发中心”在浙大科技园落户,一同推动我国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6月,杭州普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浙大科技园的牵头下,与浙江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浙江大学-普健肝胆胰医学人工智能联合研发中心”,一同探索在肝胆胰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的更多可能性;此外,浙大科技园持续聚焦先进医疗设备产业,与浙江大学工研院康复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先进医疗康复设备临床研究转化平台”,为企业拓宽未来医疗场景下的入场机遇。

企业服务的关键词:精准

聚焦自身,平台向内出发,能为企业做什么?浙大科技园依托原生的创新创业平台优势,在背调环节就理性考察入驻项目团队需求,从人才引进、项目申报、补贴申请、企业融资等方面,精准针对企业需求提供科创服务。高校合作侧,浙大科技园深度融入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集聚。此外,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其科技成果的落地需求值得重视,针对这个问题,浙大科技园连续举办多场“西湖英才”培训交流会、创客中国大赛(分赛)、投融资对接会及“专精特新”企业系列讲座等活动,邀请创业导师、专业投资人与行业专家等,对参加培训会的项目进行交流与辅导。

宏观来看,一组组漂亮的数据是其企服逻辑的最好证明:截至目前,浙大科技园已累计创办企业2000多家,其中科技孵化企业1300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68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450多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培育上市(含新三板挂牌)企业32家,“浙大科技板”挂牌企业51家,累计就业人数近30000人,企业累计转化科技成果900多项。

共窥成果转化新途径

再来说说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浙知交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的高校院所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转化平台。

运行逻辑方面,浙知交围绕《知识产权交易规则》建立制度与规则,深入央企、面向国际,通过引入数字智能为高校、企业、专家的技术实现精准推介,目前已取得不错的成果:截至2022年8月,累计成交各类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7935项(专利6439件),交易金额17。54亿元;实现进场交易高校院所79家,集聚可交易专利成果6万多项。

值得一提的是,浙知交也格外注重品牌意识,在服务园区、服务地方的基础上注重创新,目前已拥有国内外120多家合作机构,2017年被省政府授予“金融机构改革创新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其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在2019年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第一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经验与典型案例,2019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国际合作基地。

图/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在行业起伏、投资市场趋冷、创业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园区未来将如何对科技领域的初创企业们进行有效扶持?浙大科技园表示,下一步,基于海内外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园区将继续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创业服务能力,继续深耕知识产权服务、链接浙大资源、积极建设创新联合研发中心与成果转化中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帮助企业脱离泥沼、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为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