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刘湘雯:以科技,赢蔚蓝|WISE2022新经济之王-中国双碳同行者创新峰会
文 | 36碳编辑部
2022年11月30日,在36氪“WISE新经济之王”大会中,36碳顺利举办点绿成金-中国“双碳”同行者创新峰会。本次峰会汇集政府、企业与投资机构三大经济力量,全方位讨论“双碳”变革下的新理念与新趋势,多元化、全面化的行业声音奏响“双碳”强音。
自“双碳”目标实施两年以来,在新能源产业、建筑业/钢铁业等高碳排放实体、绿色消费产业的绿色转型驱动下,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企业,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点绿成金”,企业才能更积极地投身到这股变革浪潮之中。
在碳中和浪潮下,通过数字化技术助力能源转型,已成为各互联网企业未来发展的共识。近年来,阿里云以能源转型、工业减排、绿碳交易作为双碳战略的核心支柱,为全社会碳中和的达成贡献着一份力量。对转型成功企业的经验的借鉴,将为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持。
峰会上,阿里云智能副总裁、阿里巴巴达摩院秘书长刘湘雯发表了《以科技,赢蔚蓝》的主题演讲,共同见证科技赋能碳中和的力量。她提到,减碳,不是追求高大上的技术,而是用技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每个企业、每位消费者。阿里作为一家数字技术企业,在产业领域,希望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高耗能产业节能减排;在学术领域,希望支持中国年轻、优秀的科研学者,做更多前沿性的科研探索;在创新创业领域,希望通过加速器的方式为大家在创业路上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服务。期待共同用科技的力量,为我们的蓝天碧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下为刘湘雯演讲实录(经36碳整理编辑):
各位线上和现场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36氪WISE新经济之王-中国双碳同行者创新峰会。阿里云作为一家数字科技公司,对于双碳,和大家一样正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当中,也在不断地探索阿里云能够为双碳做什么。今天,我想跟大家从行业和自身实践的角度来分享一些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首先,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双碳是大家都非常期待和认同的方向。尤其对于中国的各个机构,它也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目标。一方面,作为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体,这些年中国的碳排放和经济一直呈正向的发展趋势,现在也在上升;另外,随着影响力的增加,中国关于双碳的承诺,实际上对自身也是具有极大挑战性的目标。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我们需要用30年的时间走完这条欧盟用了70多年、美国用了40多年的路。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居民、政府、社会协调性机构等各个社会主体都要做出贡献。对于企业,可以从自身的业务运营和所从事的业务两方面来思考为双碳做贡献。后面的分享,我会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述阿里云的实践,以及从数字科技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阿里云在减碳的大篇章里,到底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
从整体上来说,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在产业侧和消费侧,怎样才能减少碳排放;二是怎样吸收已经被排放出来的碳。我觉得数字技术在这部分能做的不是特别多,这是其他学科人的工作。三是怎样通过碳交易,从更平衡的角度控制总量。在这方面,数字技术现在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就是能够算清楚碳交易,从而让它的流动有一个数智性的基础。从最可观可感的角度,那就是怎样算明白碳足迹。
过去这么多年,这个行业一直在进行相关的计算,大的咨询公司都有这样的业务。以前的做法是人工和数字化分离,周期基本上是每年做一次,没有办法保障颗粒度与实时性。对于数字化的公司,我们现在做的,是在企业的采集点上用极其成本低的IoT产品来收集数据,并自动化记录这些数据。这个叫能耗宝的产品,可以低成本、实时地把碳排放清楚地呈现在业主方以及第三方机构面前,从而为后续碳交易或资产管理,提供更实时性的基础。
按照北京市的组织规划,今年像盒马这样的商超都接入到能耗宝中。因为这套方法论和工具的存在,盒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完成梳理体系和数据上传,可以很快进入碳交易的体系。这些是数字化技术给传统零售行业带来的助力。数字化现在也在服务着各式各样的企业和组织,让大家从有这个心变成有这个力。
另外,从刚才讲到的碳排的角度来看,我们最主要的有几个方面:
一是阿里云如何经营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自身有大量的碳排放,这里面最主要的几项技术就是怎样能少用火电。少用,就要降低消耗。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大规模推广像液冷这样的服务器,它可以大幅度降低耗能。我们有一个能耗值,1度电有多少能用于服务器本身和整个运转过程,这个值越接近1越好。全行业的能耗指现在基本是2,像我们这样的大型数据中心可以做到1.4。但要是使用液冷,理论上可以做到1.09,像这样使用更新的技术可以切实减少碳排放。另外在数据中心的设计方面,我们现在也使用大量的风墙的设计,将余热回收到供暖里面,通过复用的方式减少碳排放。
二是怎样通过数字化技术,帮助电、水泥、钢铁、物流等高耗能产业降耗。比如说分布式光伏,阿里云在跟山东电力合作。山东是中国光伏第一大省,但是将光伏的电并到大网里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光伏的电波动性极高。因此,我们和电网通过数字化和AI的手段,研发了高精度的电网负荷预测模型,提升了负荷预测精准率,从而让光伏产生的电入网。除了山东,它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很大推广价值,让电网能够安全、能够消纳,才可能输出。
同样在用电侧,大家觉得用垃圾发电很好,一方面可以很好消纳垃圾,但也很有挑战。垃圾由不同东西组成,燃点不一样,不是都扔到燃料炉里可以充分燃烧的,以前要靠非常有经验的师傅,现在靠AI。阿里云做了一个智能控制系统,基于学习老师傅的经验,通过识别焚化炉里的火焰形态,不断调优整个预测模型,从而知道如何自动化地把控焚化过程。这样能够提升焚化过程的稳定性,也能保证发电量的高质量输出。
再有,中国是一个水泥大国。对于水泥行业,都希望做高标准的水泥,但在整个生产线路上,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控两磨一烧三个环节,这样才能减少煤的使用量。这部分看上去好像只减少了一点煤的使用,但是在中国,水泥的产线是非常普遍的。我们计算过,实际上如果把这些产线都覆盖掉,对节电还是有很大的贡献,基本上是可以挤出两个点。
还有就是钢铁行业,阿里云已经在这个行业磨合了非常长的时间,国内有很多大集团都是我们的客户。在钢铁的生产环节上,最重要的是如何优化加热炉里面燃料的机理,这同样是靠以前老师傅经验的积累,将以前的经验分解为非常多的参数,再去做更精密的调优,相当于每一个炉都可以配一个可以24小时在线的师傅,所以它整个的能耗就有大幅度降低,像首钢一年可以减2.6万吨的碳排放。
除了这些产业侧的例子,我们在消费侧也做了很多细致化的探索。比如说大家特别熟悉的快递,从前快递是贴着一整张打印纸,现在换成了更小的制式纸,它是菜鸟小小的发明创造,但对全行业来说作用很大。中国现在一年能跑1千亿的包裹,这样能带来4千亿张纸的节约,这是一个极大的减排。
对于物流行业,因为有了电子面单,数据可以串起来,由此打包箱的选择上也有很多优化。同样的包裹量,可以减少15%包装材料的使用,这部分也是一个大的减排。当然还有另外的环节,比如说配送环节、仓储环节也都有线路上的优化。
在居民侧,更多是将一些工具放在类似于钉钉、支付宝、高德地图这些软件上,帮助大家形成比较低碳的绿色消费观念。比如现在高德地图会引导大家去坐公交车,帮助减排。另外,像天猫精灵有一键节能功能,只要选择了这个功能,在很多的场景下,它会自动进入到待机状态,从而减少用电。科技公司应该思考怎样设计一些激励机制,帮助老百姓形成低碳的绿色消费观念。阿里云会用碳户或免费的试用,激励大家兑换低碳商品,也会给予漂亮的数字化勋章作为荣誉奖励。减碳,不是追求高大上的技术,而是用技术润物细无声地从消费侧进入人们的身边。
另外一部分,在像碳汇和能源领域,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支持这些领域里面的科研工作和创新创业公司成长,发挥阿里巴巴的价值。比如我们每年都会举办青橙奖,支持中国最年轻、最优秀的学者,为整个行业带来前沿性的东西。2020年一位研究钙钛矿的学者获得了青橙奖,钙钛矿就是一种新能源。今年一位清华大学的老师获奖,他是一个大气生态学家,研究人类的排放活动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此外就是我们跟36氪的合作,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像加速器这样的方式,为企业在创业路上提供一些必要技术、资源对接服务等,从而助力更多的储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公司成长。当然更欢迎大家在数字科技领域与我们一起做新的业务。我们的加速器有一个很美好的愿景,希望由阿里云孵化的公司也能为减排一亿吨做贡献。
前面的分享都来自一个比较微观的视角,期待后续能够和大家有更多的连接,大家共同用科技的力量,为我们的蓝天碧水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