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裁员“成瘾”:科技公司裁员潮与转型潮的零和游戏
概述:近段时间,美国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始裁员,这本身其实是整体经济不利环境以及产业瓶颈所决定的。而国内方面,虽说也有不少企业流传出裁员的传闻,但是TO B的赛道上,仍旧方兴未艾,需要大量人才,未来或许也将诞生新的伟大公司。
背景:
马斯克推特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没想到把把都是裁员。刚刚接管推特挥起裁员大刀,7500名员工约有一半被砍。
其实不只是推特,根据TrueUp的追踪,今年美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已经裁员至少1138次,受影响人数达182605人。
而国内方面,不少互联网公司似乎也被报道出现了裁员情况。
在老章看来,科技公司的裁员潮是表,裁员潮背后其实蕴含着赛道的转型与优化升级。新赛道崛起,而旧赛道的人员,或许不可避免地成为公司发展的牺牲品。
硅谷需要新故事:裁员潮席卷美国科技公司
最近给人的感觉,裁员潮在美国科技公司当中似乎有些愈演愈烈之势。
据美国企业服务数据库公司Crunchbase统计,截至2022年11月中旬,美国科技行业今年已有超过6.7万名员工在大规模裁员中被解雇。此外,不少尚未裁员的公司也纷纷停止招聘或缩减招聘规模。
前不久,Asana宣布将会削减全球员工规模。据报道称,Asana在全球约有1600多名员工,97人被裁。Facebook的母公司“元”公司不久前宣布,为应对收益下滑及行业困境,将裁员1.1万人,约占员工总数13%。Stripe在去年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创业公司,估值达到950亿美元。
而在昨天,有媒体报道称美国零售巨头亚马逊本周开始了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裁员行动,并将持续到2023年。
而在老章看来,裁员问题从本质上讲其实就是个经济学问题,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选择,进而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
一方面,经济环境本身受多重因素所影响,每一环节的变化都会带动整个宏观经济的变化,而作为一个个独立经济体的企业,更像是大海中的一叶又一叶的扁舟,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产生颠簸,一个巨浪甚至都有覆船风险。
经济形势不佳、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美元急剧升值汇率波动等等,这些都是导致美国科技企业大规模裁员的外部原因。此外,房地产在美国整体疲软,新屋开工数现在迅速下降到平均水平之下,整体经济环境似乎并不容乐观。而且,经济环境影响企业预算,广告投放少了,对于许多科技公司而言都是巨大的打击。毕竟广告和电商、增值服务一起,被誉为消费互联网的盈利“三板斧”,许多互联网公司对广告可以称得上是依赖了,营收下滑,或许裁员也就不可避免了。
当一家企业无法寻求好的“开源”手段时,以裁员为代表的“节流”手段其实成为一个必选题。
而另一方面,裁员有时候或许也是企业自身野蛮生长的后遗症。
一些科技企业,总是会高估某条赛道带来的短期估值想象力,于是招聘员工数量超过了实际需要。一旦无法实现或者短期无法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又无法继续负重前行,裁员就成为必然。而在老章看来,赛道的规模和开展空间决议了企业的生长空间,毫无疑问,美国这些科技大厂选择的这些赛道蕴藏着巨大的金矿。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企业的业务开展也必须遵照行业的运营特征和特有规律,尤其是需要遵循技术研发的规律。技术创新比方AI范畴,我们能预知的只是行业总有破冰的一天,总有大规模商用的时辰,但是要命的是时间上却并不可期,我们没有一个明白的进度表,不知道自己究竟达到什么进度了,因而砸钱成了无休止的一项工程。对于美国科技公司而言,从技术本身来看,其实已经到了一个应用瓶颈,有的已然开始商用,而有的还在寻求落地场景,更有甚者还停留在办公室。许多大热的技术在资本的炒作下其实多少有些泡沫化,短期内存在被高估的嫌疑。
过去这么多年,美国科技公司一直处于全球引领的位置,不少科技公司也是我们学习的模板。
如今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突然遭遇巨大的困境、争议甚至危机,或许这也是在告诉美国的科技公司们,真的到了需要新故事的时候了。
TO B赛道井喷:换道领跑的国内科技企业
硅谷的科技企业一团糟,你方裁罢我方裁,裁员潮演绎得不亦乐乎。
那么国内科技企业呢?有人说近两年国内科技公司似乎裁员消息的也不少,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在老章看来,如果说美国的科技公司是发展瓶颈、是整体经济情况导致的连锁反应。那么国内科技公司则是换道,而所谓的裁员,其实主要还是归结于互联网圈的共性问题。
在互联网上半场,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口红利,用户量和公司的未来前景具备强关联,即用户越多,想象空间更大。整个互联网圈子都讲究规模效应,通过快速扩张抢占市场。
但随着下半场的打响,流量红利的见顶,获客成本急剧攀高,企业不可能不计成本地获取用户。流量质量大于流量数量,场景大于流量,留存大于拉新的时代到来。而在过去规模化扩张战略时的很多项目在如今却也成了“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项目或者部门的员工不可避免地将要面临裁撤离职的风险。
除此之外,一般来说盈利能力强劲的核心部门通常不会轻易裁员,但那些投入多且短期看不到盈利的部门,这些部门往往会成为被裁员的排头兵。
而另一边,对于国内科技企业而言,换道领跑的机遇也显示出来。从大趋势来看,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华为、美团等公司,国内科技巨头们开展“B计划”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性正确。
从创投赛道来看,风口转变,对于以C端消费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而言,投资机构的顾虑也大大增加,遭遇资本寒冬,风向转变势必将激活【资本替代效应】,会更多地加码TO B赛道。
TO C消费市场的“门”似乎关上了,“窗”的入口价值会愈发显现,况且新赛道不一定是“窗”,企业级市场其实是另一扇新的大门。
譬如产业互联网,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竞争力,德国在2013年提出了工业4.0概念。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到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打造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物联网赛道兴起,小米、华为、BAT们都在部署自己的物联网生态链,或是自己做硬件,或是寻求合作伙伴,尽可能地去增加自己系统的覆盖面。
数字经济时代,以电子签名为代表的数字工具逐渐成为企业经营流程的标配,可以带动企业整个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进程。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政府部门高度关注数字化建设,不断出台政策,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电子签名等数字工具的普及和应用。
这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加入,企业布局势必会进行大量相关人才的招聘。从这个维度来看,所谓的裁员与招聘更像是一场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国内科技更像是换道领跑,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产业转型、换道领跑其本质上是一场认知与思维革命,更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与能力升级。
TO B赛道依旧方兴未艾,在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面前,未来也注定将有新的浪潮儿涌向时代的浪潮之巅,成为伟大的公司,让国内科技企业真正实现全球意义上的换道领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千章说”(ID:gh_9a5db92a293f),作者:老章,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