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斗资本的戏码在虚拟偶像市场上演了,不过这一次没有赢家
题图 / A-SOUL
当梦境被现实击碎,新兴行业何去何从?
距离A-SOUL制作委员会宣布成员珈乐进入“直播休眠”已经一星期有余。从5月10日官宣“毕业”,到5月14日官方发布最后的道歉与说明,事件似乎迅速告一段落,但其余震仍在持续。
在微博、抖音、B站、贴吧等粉丝聚集地,观点的分化与拉扯没有停止:部分粉丝达成共识,认为“要为女孩们争取到应得的利益”,组合剩下的四人不如“快逃”,后续会关注却“不再为此花钱”;一部分人则认为,冲烂企划只是“自我感动”“对剩余续约的四人不公平”,决定继续守护。
A-SOUL剩余四位成员向晚、贝拉、嘉然、乃琳的直播活动在有序进行。从数据看来,以嘉然单播为例,5月18日比起4月27日的直播数据,互动人数有所下降,付费人数、营收、弹幕总数和人气峰值甚至有所提升,好像达到了“虐粉提纯”的效果。
事实上,该事件的影响力早已不仅限于粉丝内部。粉丝针对中之人工作强度过大、训练受伤、遭遇职场霸凌、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开始了集体声讨、维权,“资本”相关话题让这个虚拟女团进入大众视野,运营方母公司字节跳动被推上风口浪尖,项目合作方乐华娱乐的名号也吸引到不少围观网友。尽管11号,官方通过问答、负责人苏轼声明以及珈乐直播等渠道,针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了回应,14号再度发布道歉说明,但粉丝称其“打太极”并不买账。加上5月17日央视网点评聚焦“虚拟偶像开发应以人为本”,以及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人社局回应“未发现克扣工资和强迫签订劳动合同”,又掀起了一波新的讨论热潮。
时至今日,事件热度慢慢降低,可运营方、中之人和粉丝之间并未出现所谓的胜利者。三方正面临的状况,也将虚拟偶像这个新兴行业光鲜幕布后的种种问题,直接暴露在大众面前。
虚拟偶像的理想与现实
我们姑且将“以虚拟形象展开活动的角色”,统一划分至“虚拟偶像”行列。 这一概念的兴起,与二次元文化息息相关,一开始并未和商业回报产生非常紧密的联系。 从“虚拟歌姬”初音未来、洛天依,到“虚拟主播”绊爱,现象级虚拟偶像诞生,为特定阶段的行业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由于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如今的虚拟形象能通过各种方式和粉丝展开交互,入行门槛随之降低。加之元宇宙概念的火爆,“虚拟偶像”赛道吸引到越来越多资本加入其中,也逐步从小众走向大众。正是因为技术之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商业企划与粉丝群体的冲突,在高人气虚拟偶像诞生时早已埋下。
虚拟偶像,一如该名词的组合构成,是“虚拟”和“偶像”的结合体。“虚拟”的魅力在于感受科技进步、模拟实体的震撼,那么强调虚拟形象背后的科技属性,就是在朝着“智能高效、完美无缺”这一高大上的目标不断进发。
虚拟偶像将偶像这一职业的浪漫和理想化放大到极致。乐华娱乐创始人杜华曾在2020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谈到A-SOUL:“我们这个女团是永不塌房的、永不谈恋爱的、永远爱杜妈的、24小时工作的。”好似虚拟偶像已经完全打破了真人的能力上限,精美外形具备视觉吸引力,内容产出足以实现“造梦”功能,看上去无懈可击。
资本的愿望很美好清晰,粉丝的想法却不尽相同。尽管比起主流虚拟主播采用Live-2D模型呈现的“伪3D”效果,A-SOUL的3D模型和光学动捕技术堪称“降维打击”,资金、技术的高投入带来人物表情、动作精确度的提升,一度令粉丝引以为傲,但他们更在意的是“中之人”给予的精神慰藉。
虚拟偶像并不完全是虚构的角色,与观众交互的人物背后都有一位扮演者,即中之人。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虚拟偶像市场,都已无法忽视网络直播这一内容形式所具备的优势,也导致虚拟偶像和在视频平台唱歌、聊天、玩游戏的虚拟主播一样,他们的表现将依赖的中之人的业务能力、临场发挥水平。
自出道以来,A-SOUL成员凭借努力提升的业务能力、稳定的营业频率,以及独有个性与亲和力,收获了大批忠实粉丝。中之人言行举止间外溢的情感,使得虚拟偶像生动鲜活,让一波又一波观众为之共情,这也是纯粹的虚拟形象、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久而久之,优秀的扮演者会与形象完成深度绑定,在粉丝心目中,中之人是角色的“灵魂”,与虚拟的“皮囊”无法分割。至于自己究竟是偏爱虚幻滤镜下的美好,还是乐于与偶像进行互动,并不是一个必须厘清的问题。
粉丝与虚拟偶像的情感羁绊如此复杂,矛盾自然同生共存。
站在资本运作的视角,虚拟偶像诞生的链条不需要感性成分,它象征着一个精细化的流程,也是技术力的探索。中之人仅仅是造梦的一环,此外企划还需要寻求技术突破,内容开发、运营宣传等多维度的共同推进。一旦寻找到切实可行的造星模式,其成功是可以被无限复制的。
至于中之人,穿上“戏服”、在镜头前是光鲜亮丽的偶像,背后是奔波劳碌的“打工人”。隔着“虚拟”的墙壁追寻梦想,她们为自己的粉丝们提供情绪价值,也从中获得力量。
而投入了真情实感的粉丝,很难做到将时刻给予自己能量的偶像视作商品,何况在他们心目中,中之人和喜爱的虚拟偶像已经融为一体,认为丰富个性、情感丰沛的中之人理应是这项企划的主要劳动贡献者。
资本、中之人、粉丝的立场不一,也是此次风波发酵的重要原因。A-SOUL企划负责人苏轼在《给一个魂的一封信》中提到,项目在2020年底正式企宣前,“希望做更多美术/技术上的探索,包括渲染技术、动捕技术、直播交互技术等等。”直到粉丝生态快速构建,官方才发现了企划的真正魅力在于中之人,终止了AI和直播互动方向的探索。这番解释未能平息粉丝的怒火,身处快乐梦境的粉丝被拉回现实,纷纷为中之人的待遇鸣不平。随着时间推移,各种属性的粉丝诉求进一步分化,便有了“失望退坑”的人决心淡出粉丝之列,主张“冲垮企划”和“继续支持”者僵持不下的局面。
中之人的命运,一直以来是粉丝热衷探讨的议题
或许未来,AI会成为虚拟偶像的最终归宿,但考虑到现有技术水平、资源投入和市场接受度,“中之人”的情感陪伴,是目前虚拟偶像走向大众最简单、直接的路径。 中之人的存在,为原本缥缈的科技概念赋予了实感。
众所周知,背靠资本的虚拟偶像,有着专业的营业规划和资源支持、宣传推广,更容易产出优质内容、提升曝光度。由于企业拥有决策话语权,中之人发生变动是常有的事,他们可能突然毕业、休眠,也可能“转生”以新身份复出。因此,事关中之人命运的事件,往往会引发粉丝的高度关注。
在虚拟偶像产业更为成熟的日本,2019年的游戏部事件常作为讨论对象。事件因疑似游戏部成员中之人的推文爆发,随着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与深挖,直指游戏部四位Vtuber(虚拟主播)中之人遭遇到了压榨、霸凌等不公平对待。在游戏部所属的株式会社Unlimited公布的事件最终声明中,承认了之前网友指证官方对游戏部四名中之人的各种行径,并承诺公司将加以改正。不到半年,事件以四位当事人离开Unlimited Inc、新人继续活动画上句号。游戏部的“黑历史”,在绊爱“分身事件”和此次国内珈乐毕业事件引发粉丝抗议之时,被再度提起。
这也显露出虚拟偶像“虚拟形象+真人扮演”模式的无奈。
一方面,粉丝最在乎是中之人给予的精神慰藉。中之人不可或缺,同时需要被包裹在虚拟感之下,一旦撕掉“虚拟”的外衣,放到现实语境则失去了美感。另一方面,在二八定律十分明显的虚拟偶像产业,资本追求将“蛋糕”做大、收获长期且高效的回报,注定将寻求偶像的量产。加之技术进步、入行门槛降低,中之人竞争加剧、用户需求迅速更迭,导致虚拟偶像个体的生命周期比想象中短暂得多。
就拿在YouTube直播的Vtuber为例,以企业为单位的竞争本就十分激烈,更不用提背靠小团队和个人势的小偶像们。所谓“风水轮流转”,直到去年在Youtube每月SC收益总榜上表现强势的还多是hololive成员,而今彩虹社成员风头正盛。
4月榜单前四名皆属彩虹社
彩虹社运营公司ANYCOLOR 4月向东京证券交易所提交的上市申请已被批准,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彩虹社本财年前三季度的营收达10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3亿元),净利润31.3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65亿元)。ANYCOLOR的目标同样明确,去年成立的“虚拟艺人学院”致力于强化中之人的声乐、舞蹈、交流等水平,角色定位追求多元化,意在大批量制造业务水平尚佳的虚拟偶像,以开拓不同需求的目标受众。
于虚拟偶像个体而言,正如日本彩虹社旗下虚拟主播郡道美玲在推特所述,中之人无法“留下实绩,无法写进履历”“让自己远离社会,是Vtuber的优点,也是缺点”。中之人很难像真实偶像那般“成名后,脸、身材、声音、才能都是独属于自己的价值”,另谋出路、跳槽,或者成为“个人势虚拟主播”究竟成绩如何也是未知。
简而言之,虚拟偶像产业就“企业目标远、投入大-中之人内卷-粉丝反馈需求多变”陷入了尴尬的循环。在新兴行业暂未建立运作标准的当下,资本、中之人和粉丝三方的诉求,看似能形成完整闭环,实则有一定错位。
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虚拟偶像产业同样在蓬勃发展,中之人面临的激烈竞争也与海外市场相似。据B站CEO陈睿在2021年6月十二周年演讲公布的数据,过去一年有3.2万虚拟主播在B站进行直播,同比增长40%。国内虚拟偶像有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受众仍然集中在二次元爱好者之间。
出道仅一年半的A-SOUL之所以成为目前虚拟偶像“顶流”,正因为粉丝群体的扩张以及构成的复杂,粉丝包括但不限于核心V圈观众、乐子人、游戏玩家。不过,乐华娱乐在上市招股书中,把A-SOUL的营收成绩作为“泛娱乐”业务收入的增长亮点,与艺人经纪不可比拟;在为企划提供技术、运营支持的一方看来,可能如A-SOUL负责人苏轼所说,“单项目视角看目前还是处于较大幅度的亏损状态”,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此次珈乐事件,又表明行业发展需要规范,资本也应该重新审视虚拟女团的运营策略,思考企划、中之人与粉丝之间的联系。
尽管国内虚拟偶像有太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资本却不会就此停止对该产业的探索。
近年来,不只是虚拟主播、二次元爱好者聚集的B站,腾讯、爱奇艺、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大厂,哇唧唧哇、乐华等娱乐公司,乐元素、米哈游、巨人网络等游戏公司,虚拟影业等动画公司,还有众多品牌方,皆在对“虚拟人”的展开探索。其中既囊括了2D纸片人、3D超写实形象,其职业又从歌手、主播覆盖到代言人、主持人、演员等领域。各大资本对技术公司、运营公司的投入同样在持续进行。
所以对于互联网大厂字节跳动而言,珈乐中之人的毕业自然不会是A-SOUL企划的终点。截至5月16日0点,A-SOUL各成员与组合的B站账号日均掉粉超过1万,单场直播的营收数据却依旧良好。
A-E分别为向晚、贝拉、珈乐、嘉然、乃琳 数据源自A-SOUL贴吧
除了前文提及的嘉然单场外,5月13日最新期“A-SOUL夜谈”直播比起同栏目上期(5月8日),互动人数从3.1万人下降至2.9万,付费人数却从1429上涨到1588,营收从6.7万元提升20%至8.1万;5月15日“A-SOUL游戏室”相较于4月30日的上期内容,互动人数从2.3万下降至2万,付费人数从722涨至1154,营收自1.8万元升到6.8万元,增长近3倍。
近两期A-SOUL游戏室数据
理论上,关于A-SOUL负面评价的影响力,会随着事件热度降低而淡化,虚拟偶像在大众层面破圈后可以再度吸引新粉,愿意留存下来的忠实老粉的粉丝粘性更胜以往,甚至组合的运营经验与技术能够为后续企划所沿用。但同时,继续以A-SOUL成员身份活动的中之人,势必会面对更加细化的营业标准——许多粉丝用“诡异”来形容后续直播的氛围,成员们谈天说地,却对珈乐只字不提,显然加倍小心谨慎。官方这样的处理模式,究竟能否重建粉丝对企划的信任,又可以令多少粉丝从“中之人、打工人”的认知回归到继续相信A-SOUL的造梦,当前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ACGx”(ID:acgxclub),作者:ACGx,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