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高铁商圈是相对封闭的价值洼地,“龙腾出行”如何打造一个重度垂直的场景消费平台?
与城市商场相比,机场商圈可以说是体量更大的商业综合体,并且后者还有得天独厚的客源优势。据 ACI 统计数据,2014 年全球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了 67 亿人。有说到了 2019 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 75 亿人。
人流就意味着潜在商业价值,而乘机人群的购买力较之社会平均购买力更强,平均消费金额大概在 11 美金。这些潜在的商业价值体现在机场的“非航业务收入”,在一些先进的国际机场,比如香港、新加坡,机场非航收入已经占到了机场总收入的 60% 以上。
国内机场的非航业务上还比较薄弱,但已被机场视作重点拓展方向。伴随机场、高铁商圈的不断商业化,同时也将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触达。
机场候机、高铁候车等都是出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对大多用户来说,对机场不熟悉、候机耗时长、航班延误等都会带来糟糕的体验。但一直以来,这个商机与痛点并存的场景,既没有被旅游 OTA 很好地覆盖,似乎也未引起美团点评等生活平台的重视。
龙腾出行却在这个空白市场做了纵深。去年10月,龙腾出行上线“候机神器”,被看作“机场版的大众点评”,它是一款主打出行场景(现主要是机场、地铁商圈)下的消费平台,提供包括休息室、餐厅、娱乐、免检通道、泊车等多项服务,旨在打造安检便捷化、信息透明化的候机等车环境。
在初期,龙腾出行的业务重心是解决信息透明化——用户通关耗时少,掌握的机场信息越多,消费的意愿才会更强烈。据调查公司 JD Power 的报告,对机场满意度高的旅客会在候机楼的零售店花更多的钱,平均消费金额的增加比例可达 45% 。更进一步,龙腾出行还想做一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比如当用户遇到航班延误,平台可以推荐用户在登机口附近的休息室等候,或是在周边的咖啡厅、SPA、免税店等场所打发时间。
虽被称为“机场版大众点评”,但龙腾出行认为,他们和点评的业务逻辑有很大差别——用户在候机厅的活动范围最好是在登机口附近,这就需要足够精确的定位,再还要结合用户的登机时间,这和美团点评的整体业务并不协同——而且受制于安全性、成本等因素,美团点评很难打入机场、高铁商圈。与此同时,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凭借进入时间早,以及独有的休息室资源,龙腾出行已经建立了足够深的壁垒。
通过建设休息室打开市场缺口,转型互联网登陆新三板
实际上,在2014年之前,龙腾出行的产品形式都还是一张“龙腾卡”。
这家成立于 2005 年公司,早期核心业务是做机场休息室建设,向相对高端的商务出行用户发行“龙腾卡”,提供相对标准化的会员服务。经十年发展,龙腾出行覆盖了七大洲 115 个国家,合作超过 450 家机场和高铁站,对接休息室达到850多间。另一边,其累计的会员数量达 1200万。
2014年可以说是 “互联网+”最为兴盛的一年 ,裹挟在这样的趋势中,龙腾出行的管理层也开始思考线上转型—— 自主搭建信息交易平台,将孤岛式的出行服务逐渐贯穿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出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而后,龙腾卡转型升级为“龙腾出行”。一张卡变成一个出行消费应用的背后,也意味着整个公司结构的调整:一个销售导向(以前是跟银行等机构合作发卡)的公司,重心逐渐向产品、技术过渡;一个定位商务、高端的品牌,也开始向大众市场渗透......
2016 年 8月1 日,龙腾出行正式挂牌新三板,其董事长蔡可慧表示,未来将借助资本的力量,让龙腾出行实现快速发展,同时也让公司经营更加规范化。
据公告显示,龙腾出行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1-6月营业收入分别为1.04亿元、1.16亿元、6791.94万元,其净利润分别为1025.78万元、-344.22万元、449.16万元。
高品质服务必然带来消费,会员数据未来能产生更多价值
上市后,龙腾出行会有两大战略方向:一是平台化战略,即更好地连接机场、机场商铺和用户三方,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服务的同时,也为机场的非航业务收入创造更多价值。到目前,龙腾出行已经搭建了全球机场与高铁站的信息数据库,也在不断完善平台商户信息、实时推荐、“闪付”支付等功能。
二是全球化战略,即不光面向中国用户,也将向全球市场覆盖。其中深意或许在于,机场、高铁资源毕竟是稀缺的,低频和场景化更是导致了龙腾出行的局限性,而全球化才能够帮助平台实现“规模化”。实际上,目前龙腾卡的用户已经覆盖了全球 112 个国家。
到今年年底,龙腾出行想做到 2000 万会员,蔡可慧提到,高品质服务必然会带来消费,当未来积累了会员足够多的数据,龙腾出行会在出行场景的链条上,延伸出更多消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