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城市竞相“出圈”,青岛的底气从何而来?

36氪山东·2022年02月07日 11:25
通往高频生活场景的地铁

如今,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已经普遍被视为大城市的标配,其产业也在技术和政策的推动下快速发展。

作为城市之间最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地铁放大了城市上班族的生活半径,连接起了“一小时都市圈”,大大降低了外来务工者的生活成本。用地铁疏导市内交通压力的同时拓宽城市的边界,是城市圈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国家发改委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山东青岛自2020年以254.20公里挤进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路总长度前10之后,2021年继续以293公里的地铁线路长度保持名次,在北方城市中运营里程仅次于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城轨第二城”。

轨道上的都市圈

随着地铁建设技术自主化率的不断提升,我国也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地铁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双重作用下,中国地铁运营规模实现平稳增长。

据国家发改委《2021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路概况》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有50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9192.62公里,其中地铁7253.73公里,占比78.9%。我国各城市经济圈,也正向着“轨道上的城市”进发,建立串联高频生活场景的市内轨道网络、并联周边辐射城市的地铁网线,已经成为了各城市扩大经济圈和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共识。

图片来源:Pixabay

上海作为国内第三个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地铁里程目前在世界占据塔尖位置,已成为国际地铁联盟的成员之一。1993年1月,随着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南段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上行线建成,上海便与地铁有了不解之缘。截至2022年1月,上海轨道交通共开通线路20条,车站密集、换乘方便是当地轨道交通的明显特点。据上海轨道交通系统统计,上海地铁基本覆盖全部商圈,上海中心城区市民平均到达地铁站的距离为600米,覆盖人口70%。2010年贯通的上海地铁10号线工程,首次采用了全自动驾驶系统,实现列车自动出入、行驶、开关门等功能,荣获2015年度“FIDIC优秀工程奖”,该奖项被誉为世界工程界的"诺贝尔奖"。便利的轨道交通拉开了城市骨架,缩短了通勤距离,商业和教育配套随之向外衍生。预计到2035年,上海将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当城市运营的线路里程迈入上千公里级别,轨道交通将真正带来产业的规模经济与人口的聚集效应,以“轨道上的都市圈”为切口,实现城市向大型化、中心化发展的城镇化格局。2010年,广佛地铁横空出世,开创国内跨城地铁先河,带领广佛经济突飞猛进。2021年10月12日,广州地铁发布招标公告显示,广州地铁22号线或将延伸至东莞,与深圳相连接。大湾区经济圈的城市一体化将更进一步,组团城市的分工将更加细化,粤港澳经济将搭乘这辆列车稳步前行。

自2015年底3号线北段开通以来,青岛地铁建设不断提速,线网规模高速拓展。根据青岛市政府批复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2019年)》显示,当地的轨道交通远景年线网由19条线路组成,全长872公里。目前,包括地铁1、2、3、4、6、7、8、11、13号线在内的9条轨道交通线,总长约364公里,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开通运营线路6条,单日客运量突破121万人次。随着地铁线路的蔓延,青岛中心城区与周边各区域实现互联,青岛市民的休闲方式、投资置业都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整个城市的经济动脉因为地铁时代的来临而加速跳动。

五区一脉、跨海而来

近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曾经制约东西海岸融合发展的交通瓶颈不断被突破。从最初的轮渡航线到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开通,再到2011年6月胶州湾海底隧道和胶州湾大桥通车,青岛城区与西海岸新区两地之间的交通联系迭代升级,而仅需6分钟就过海的地铁1号线更是“便捷”的代名词。

青岛最早开通运行的地铁3号线

2021年12月30日,长约38公里的青岛地铁1号线南段正式通车,自王家港站起至青岛北站接入2020年已开通运营的1号线北段,串联西海岸新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城阳区五大城区,青岛进入了跨海地铁新时代。1号线南段跨海穿越胶州湾,打通了青岛沿海大通道,线路海底区间隧道长8.1公里,是目前国内最深的地铁海底隧道。

自此,西海岸新区与青岛主城区实现“接轨”,东西海岸地铁线融合运行,“孤线”运行3年之久的13号线“并网”,为两地深度互动融合发展、打造胶东1小时交通圈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1号线实现了长江路沿线商圈、青岛火车站及中山路商务圈、市北台东商务圈、四方利群商圈及西部居住区、李沧交通商务圈及李沧西部板桥居住区、城阳正阳路商圈及城阳城区的串联。连接了青岛站、青岛北站和汽车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为沿线各重点功能区综合交通枢纽及居住区之间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衔接,促进了人口的快速流动,为带动周围餐饮、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保障。

作为青岛地铁近年来不断推进地铁空间一体化设计理念的一个成功案例,1号线涵盖的41座车站以色彩作为核心手段,以陶瓷作为装饰材料,让几何抽象的语言表达作为1号线的基本特征,极具海滨艺术特色,将百年青岛的建筑、工业发展的记忆、城市的四季、海浪礁石、花卉等元素进行抽象化呈现,体现出青岛百年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之路的特点。

青岛地铁1号线南段开通后,整个线网整体客流上涨趋势显著。其中,2021年12月31日,1号线客流达285396人次,地铁线网单日总客流增至120万人次。2021年元旦假期期间,1号线日均客流稳定在25万人次至29万人次左右,在线网客运量中的占比约为30%。

地铁不断延展,城市加速成长。随着1号线南段开通,青岛东西海岸的经济联系与产业联系将更加紧密。在地铁红利的加持下,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将得以更快、更多、更好地集聚起来,产业融合发展将实现更大范围的协同共进。

作为旅游业发达城市,青岛旅游旺季时期的交通压力巨大,加之青岛的景点多数位于东部沿海、西部老城区以及西海岸新区,五四广场、中山路里院、大学路鱼山路“网红墙”、小青岛、唐岛湾、金沙滩啤酒城、大珠山、灵山湾……1号线、3号线、13号线的衔接将各大景点做到有效串联,在方便旅客出行的同时,整合青岛旅游资源,带动主城区与西海岸新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步入“十四五”时期,青岛城市格局也有了新擘画,将打造“一区两极五轴多点”的城镇发展格局,和构建“一主三副两城”的都市区空间结构提上目标。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受理了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9月,《关于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21-2026年)的批复》“尘埃落定”,2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二期、7号线二期、8号线支线、9号线一期和15号线一期共7个项目、139公里线路顺利获批。1月10日,青岛地铁官网第三期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告。

自此,兼具串联西海岸多个功能板块、搭建起北岸城区网络框架、将东岸和北岸连为一体、促进胶州组团快速融青等使命的青岛轨道交通第三期工程正步入正轨,“轨道上的青岛”还将进一步提速。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人间烟火处,追忆往昔时

2022-01-29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