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华西论坛|医疗健康产业:“川大+华西”释放5个优质项目

王猛@36氪四川·2022年01月19日 18:24
热门赛道与顶级医疗资源共振。

疫情是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加速的催化剂。

据《2021年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与退出趋势年中报告》数据,2021年上半年全球医疗健康行业的风投投资额激增至470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一倍多。其中,热门的医疗器械赛道,投资额达到46.15亿美元,接近2020年全年水平。

得益于庞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可复制性,医疗器械一直是投资的热门赛道。据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不完全统计,2021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器械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217起,同比增长77.87%;融资规模超305.98亿元(不包括IPO、定向增发等),同比增长50.73%。

除了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的融资也很亮眼。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例230例。其中,披露融资金额的企业共101家:人民币融资企业共82家,融资金额229.89亿元;欧元融资企业1家,融资金额23.4亿欧元;美元融资企业18家,融资金额16.88亿美元。

36氪对去年12月29日举办的第四届“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发展论坛暨“一校四院”科研成果发布会路演项目进行了持续深度调研,挖掘了“川大+华西”的5个优质项目。

新冠检测项目:更准、更稳、可重复

Easy SAT (SARS-CoV-2 Antigen Test)——冷链食品及环境中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技术项目(下简称:“Easy SAT”)在大会路演时,引发现场多位投资人关注。

他们感兴趣的背后逻辑是,疫情催化新冠检测产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生产商迎来大量红利。根据 BCC Research 数据,2020年全球新冠检测市场高达 603亿美元,2027年将增至1951亿美元,CAGR为15%。据圣湘生物2020年年报,由于新冠检测产品热销,2020年的业绩增速高达60倍以上。

此外,Easy SAT具备的特殊优势,也是投资人关注的重要原因。据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周琛介绍,他调研了40多个相应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试剂盒,发现针对核酸检测的居多,少量的是针对抗体的检测,但缺少针对超市、冷链场所的相关产品,而Easy SAT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Easy SAT中N-48适配体的引入为DNA与N蛋白的连接提供了直接的分子桥梁,使SARS-CoV-2能够实时和高度具体地检测;其次是与以往基于发夹DNA链的DNA分子电路相比,基于线性DNA链的构象熵驱动的DNA分子电路的信号泄漏较低,同时通过合理的序列设计可保持较低的背景信号,显著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再次是构象熵驱动的DNA分子电路与g-CNQDs@Zn-MOF材料相结合,可以在30 min内即可实现检测信号近500倍的增强,可检测浓度低至1.0 pg/mL的N蛋白;还有是操作步骤简便快速,荧光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也显著提高;最后是把检测时间从普遍的6个小时,缩短到一个小时内。

从应用场景看,冷链和环境中的新冠病毒检测也很有必要。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的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的调查结果: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不止青岛,北京也从国际邮件中发现了新冠病毒,北京市海淀区疾控中心主任江初表示,“本次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的邮件,在检测过程中体现出的病毒量和存活时间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如果能提前检测邮件,将进一步掐断新冠病毒传播链条,有利于疫情防控。

​冷链的新冠病毒检测产品,有望在融资后​产业化。据悉,该项目由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检系主任、华西-协和陈志潜研究院中毒、检验与精准防治研究转化中心主任汪川教授和李永新副教授领衔,目前正在寻求融资,推动成果转化。在大会现场,36氪分析师准备和周琛交流时,已有多家投资机构把她团团围住,沟通项目具体情况。

高频电刀项目:降低手术风险

高频电刀(高频手术器)是一种取代机械手术刀进行组织切割的电外科器械。它通过有效电极尖端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与肌体接触时对组织进行加热,实现对肌体组织的分离和凝固,从而起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用高频电刀逐渐取代传统的手术刀,在医院临床手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中国医用高频电刀产量约为5.72万台,较2018年上涨了23.54%;2019年国内医用高频电刀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16.8亿元,较2018年上涨了19.15%。

目前的高频电刀的开关按钮有两种,一种是安装于主机上的脚踏式,一种是安装于刀柄上的指压式。由于高频电刀的刀头通电后产生高频电波会对误触的人体产生伤害,开关通常设置成按压开关后导通电路、放开后断开电路的模式,手术期间,需有人持续踩着脚踏式开关或者医务人员持续按压指压式开关以使刀头与高频电路导通,容易造成疲惫和出错。而且,耳鼻喉科、头颈外科的头部组织切割方面,没有专门的高频电刀,给手术带来很多不便。

此次大会路演的“一种便于使用的高频电刀”项目中,研发的高频电刀可由主刀医生自主调控,自动实现刀头更换,使输出的不同功率的自动化功能得以实现,可减少手术时间,避免助手非同步的误操作,适用于喉内悬雍垂、软腭特别是人体内狭小开口内的组织切除手术,可使手术风险降低,提高患者手术体验,不仅可用在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妇产科和外科都可以用,市场前景良好。

该项目以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睡眠中心/耳鼻喉科为研发依托,由华西第四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耳鼻喉科主任张晓晴担任研发核心,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产业化能力,目前已与多家医疗器械公司沟通融资。

静脉全身麻醉药检测仪项目:痕量气药浓度检测,实现全程精准麻醉

麻醉本身就带有一定危险性,尤其是全身麻醉危险性更大。因此,麻醉医生必须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仔细观察各项生理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现在如果要检测麻醉药静脉浓度,需要抽血,到专门实验室做检测,但是并不能满足临床麻醉需要知道即时血药浓度的需求。

此次大会路演的“静脉全身麻醉药气药浓度在线监测仪的研制与开发”项目仪器,可以实现静脉全身麻醉药如丙泊酚(propofol)、注射用磷丙泊酚二钠(fospropofol)等气药浓度的实时、在线、连续、无创监测,为靶控输注(TCI)的闭环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麻醉医生能很方便的通过检测仪的屏幕了解到病人的麻醉情况,及时调整麻醉深度,知道什么时候去加深麻醉,什么时候减浅麻醉,可以极大地提高临床麻醉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实现个体化精准麻醉。

张文胜教授在论坛上透露,项目目前处于样机的适应性改造和软件开发阶段,可以迅速转化为产品并应用于临床麻醉或ICU危重患者的监测。

此外,麻醉市场的稳定发展,也为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张文胜教授透露,中国每年手术内麻醉7000万例,手术室外麻醉7000万例。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麻醉用药产业项目商业计划书》显示,近年来,我国麻醉用药行业发展较为稳定,麻醉用药销售额稳定增长,2019年,我国麻醉用药销售额达到185亿元。

该项目团队由四川省特聘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段忆翔教授,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从事临床麻醉29年、麻醉新药研发20年的研究员张文胜领衔。项目正在寻求融资以加快研发进度、早日实现临床应用。

新型透皮微针项目:3D打印,快速生产

新型透皮微针技术是一种新的透皮促渗方式,该技术是以微创方式在皮肤上传递药物的新剂型,具有穿刺皮肤深度可控、无痛等优势,能微创、无痛地刺破皮肤屏障,实现便捷、高效的药物递送,应用场景广泛,如新型的疫苗递送、胰岛素的递送、心脏和脑部给药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苟马玲研究员表示:“微针经过约100年的发展历程,逐渐进入应用市场,被《科学美国人》评选为‘2020年全球十大新兴技术’,在医美、诊断、药物递送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市场空间巨大。”

据苟马玲介绍,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发展了一种微针制备新方法,相较于目前常见的MEMS技术,具备制造速度快、制造成本低、便于个性化定制、易于批量化生产等优势。他们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微针刺激皮肤可以有效促进毛发生长,并根据需要生长毛发的区域定制微针阵列形状,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据了解,该项目团队长期从事3D打印与生物材料及靶向治疗领域的研究,获得了四川省医学3D打印技术创新研究团队和四川大学“德渥群芳”育人文化建设标兵团队,受到了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的资助,目前拟与中航联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进相关成果转化及产品开发。

药物开发平台项目:部分应用接近临床阶段

DNA四面体(tFNA)结构功能化药物开发平台的构建项目,既可以作为一种药物,又可以作为其它药物的载体,具有多种用途,目前的产业化方向是青光眼治疗。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变性为特征的视神经病变,也是世界首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在中国,青光眼患者的数量由2015年的1340万人增至2019年的1530万人,受人口老龄化加速推动,预计在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2000万人。目前青光眼的治疗方式主要为眼压的降低,尚无可针对视神经损伤进行修复的药物。tFNA将有望实现零的突破。

该项目针对眼底新生血管的产品可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眼底疾病。目前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方式为抗VEGF治疗,存在治疗靶点单一、多次玻璃体腔注射具有较高风险等因素的制约,而且约有20%的患者对VEGF无效。针对现在产品靶点单一问题,tFNA平台可构筑不同序列同时搭载多个候选靶点药物,实现更好的疗效。

据悉,该项目通过tFNA平台构筑的针对视神经保护和眼底新生血管的4个眼科疾病应用,目前已经进入到临床前的生物安全性评估阶段。

其中,针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产品可减缓青光眼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也可搭载microRNA-22保护视神经;依赖其独特的渗透能力,将有可能可颠覆性地采用眼表滴眼液给药直达眼底起效,突破玻璃体腔注射的限制,减少对玻璃体注射的潜在风险;同时TDN搭载MicroRNA-155可极化巨噬细胞,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还可突破该类疾病治疗靶点单一的限制。目前,中国市场该领域的治疗药物的规模已达30亿元。

该项目除了可用于青光眼治疗,还具有多个产业化方向。

据了解,该项目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已成功构建运载反义肽核酸、核酸适配体和多种小分子药物的新型tFNA药物开发平台,在抑制MRSA细菌、肿瘤细胞靶向和治疗、逆转耐药及减轻骨关节炎症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基于上述研究基础,该项目拟将tFNA纳米载药体系完善化、系统化,拓宽应用范围,优化药物和tFNA结合与解离的平衡条件,探明最佳给药方式,在抗微生物、抗肿瘤、细胞和器官靶向、退行性及炎症性疾病治疗等领域挖掘潜力。

此外,该项目还将利用tFNA 极佳的生物相容性、可编辑性,搭建新型药物开发平台,在细胞功能活化、靶向药物传递、生物传感器构建等方向进行新型药物研发,从而在损伤性疾病、退行性病变、罕见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获得突破。

项目负责人林云锋教授就职于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目前我国口腔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口腔医学科研基地。他表示:“项目基于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广阔的开发应用市场,已获得了景泽生物2000万的战略投资并联合成立景润泽基因,该公司基于TDN平台开展眼科领域的药物开发。”

结语:医疗行业前景光明

在后疫情时代,医疗行业持续获得资本的关注,多国对于医疗研发、医药器械和制药等方面的重视得到不同程度激发,政府、民众和资本对于医疗健康的多方面投入比例大幅上升,医疗器械、新型药物等行业在资金吸引和业务拓展方面都获得了新增长点,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三个项目,涵盖口腔正畸、种植牙和口腔外科领域

2022-01-19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