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了,但生活真的变好了吗?
科技进步是工业革命的主旋律
纵观科技发展史,过去200年里,人类在科技领域的进步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准确来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科学的蓬勃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应用,让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生产力得到质的飞跃,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也对科技进步产生了正向反馈,人类愿意将更多的财富投入到新一代科技的研发之中。
从特征上来看,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工业革命主要是在物质世界中寻求技术变革,从自然界中采掘新型能源,发明并制造新式机器。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研发的焦点倾向于对信息传递和处理能力的提升,互联网随之诞生,这标志着人类开始往虚拟世界扩张。我们目前所处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更是将信息技术作为首要发展领域,衍生出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
科技进步带来的一定是美好事物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能感受到本轮科技进步给社会创造的价值,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简单繁杂工作,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但由此也引起了社会科学界的关注和忧虑。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进入21世纪之后的科技进步主要是有利于再分配,而不是创造新财富。这里对于再分配的解释就是由于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更少的人力去满足原有的需求而引起的收入重新分配。
在实践中,科技进步引起的再分配效应在诸多领域都有所体现。比如电商经济兴起后,线上销售平台一直在取代如商场、超市等传统零售渠道。在这个过程中,各个行业、各类产品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原本某类商品市场上可能有几千家小企业,他们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且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是线上销售让小企业被迫与大企业同台竞争,大企业由此凭借自身产品优势打压甚至消灭众多小企业。与此同时,线上销售平台对于生产企业的谈判地位更加强势。
比如互联网巨头可以凭借谈判地位优势,故意拖欠生产企业货款,即使货物已经卖出,但回款可能遥遥无期,就生产企业而言,他们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当生产企业缺乏现金,银行又不愿意提供帮助的时候,生产企业只能向互联网巨头借钱,而且还要被互联网巨头收取高额利息。
换言之,互联网巨头利用强势谈判地位扣押生产企业的货款,然后再把本属于生产企业的钱借给生产企业,同时还收取高额利息。所以总体上来看,线上经济有利于大企业消灭小企业,更有利于垄断性平台去剥削生产企业。
当然还有一种再分配效应,就是商家掌控消费者的能力越来越强。商家可以利用大数据精确推算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能对消费者的类别进行划分。在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著的《美国真相》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案例,美国一家互联网企业利用消费者提供的住址信息,统计消费者住址周边的供货商数量。当消费者住址周边有很多供货商时,它给消费者报一个较低的价格。当消费者住址周边没有其他供货商时,它就给消费者报一个较高的价格。国内一些互联网旅游企业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它们利用大数据分析、判断消费者对其的依赖程度,当它们发现消费者特别依赖时,就开始“杀熟”。
总之,最近这些年科技进步更多是对存量需求的换一种方式的满足,在增量需求上突破较少。
科技进步将塑造出另类社会
长远来看,科技进步不仅会引发上述的再分配效应,还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深层次冲击。
人类劳动权利将被剥夺
由于机器和算法不断取代人类完成一系列劳动,大多数人的劳动不再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特权,而不是迫于生计的选择。社会将提供一些基本保障,让没有劳动的人以某种方式活着,但是这样活着没有太多意义。
数字巨头将对政府构成威胁
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些跨国公司富可敌国,是因为它们手中拥有庞大的资产,可以通过政治献金、贿赂等方式去操纵一些国家的内政。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巨头掌握大量被认为是关键生产要素的数据,在面对政府时会更加强势。如果政府不与它展开合作,整个社会将会落伍于时代,这就导致政府在许多方面只能向它妥协。
边缘文明将加速消失
信息通过互联网更多以主流语言的形式进行传播,边缘语言将逐渐被隐藏或替代,未来这一趋势会更加突显,而这必然会导致边缘语言及背后的文明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延续。过去要经历几千年才会完成的文明更替过程,如今可能只需要几十年就能完成。
数据主义将逐渐盛行
人类所有的决策都以数据作为依据,但由于数据过于庞大,人类又会将处理过程交给机器和算法,长此以往,人类将失去作为决策主体的资格,进一步失去自我意识和思考习惯。换言之,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一旦形成,人类生存的意义将受到进一步挑战。
伴随工业革命的浪潮,科技进步让绝大多数人类摆脱了落后、贫穷的生存状况,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样貌。如何拥抱和驾驭科技,使其带来的福祉能惠及全人类,同时又能稳固社会向前发展?这应该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D:inedcn),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