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36氪 显示图片

编者按:我们总是听到“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然而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思考过这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呢?这篇翻译自Markham Heid原创的How Shared Hatred Helps You Make Friends文章,带你了解这背后的故事。

在一次聚会上,经过朋友的介绍,你与朋友的朋友相识。她看起来很开心,她说她喜欢吃墨西哥风味锅,喜欢看HGTV频道。碰巧的是,你也喜欢墨西哥风味锅,也喜欢看HGTV频道。从这一点来说,她至少应该是能和你和谐相处的。随后她向你身边倾过来,并在你耳边低声细语向你吐槽,你们的共同朋友最近让她非常抓狂。这样的吐槽,仅仅开始了五分钟,你打心底里就结识了一位新的闺蜜。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自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家就发现,两个陌生人只要是观点相同,不管是积极或消极的观点,他们的关系就可以迅速升温。但人们普遍认为,在两个人互不相识的前提下,持有互相认可的积极观点才是进一步结识的最佳方式;消极的观点则会被视作有失礼节。

然而,最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却完全推翻了普遍认可的这个观点。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两个陌生人要迅速结识,最快速有效的方式是在一起吐槽其他人。如果你想快速地结识某人,除了发现她讨厌的人并找机会一起跟她吐槽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

“大体上来讲,相似性是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我不会故意贬低共同喜好的观点。”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Jennifer Bosson说,“然而,如果你知道对方和你都不喜欢某个人的话,你会更加强烈、更加容易地与对方结识,并且发掘出更多的共同喜好。”

在2000年左右,Bosson教授的几个实验就发现,共同的消极观点在促成两个人进一步结识上的影响力,远比想象的大。

在2006年的一项小实验中,Bosson教授和她的同事邀请众多实验对象收听一段录音,录音是一个名叫彼拉得的男人和一个叫梅丽莎的女人的对话。听完对话后,需要实验对象写下他们最喜欢的一个方面,同时还要写出不喜欢彼拉得的一个方面。随后,Bosson教授还告诉实验对象,他们还会将其它实验对象召集在一起来互相认识。

有些实验对象会被告知,有其他的实验对象和他一样,都不喜欢彼拉得的某一点。而另一些实验对象则被告知,也有其他的实验对象他一样,也喜欢他写下的最喜欢的那一点。研究人员最后会再次询问实验对象,了解他们希望结识其它实验对象的意愿程度。让人惊奇的是,相比于希望结识有共同喜好的人,大部分实验对象都希望结识和自己一样不喜欢彼拉得的人。

Bosson教授在几个后续实验中进一步验证并提炼出其结论。无论性别还是种族,让两个陌生人迅速结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找到两个人对某人的共同吐槽点,而不是其它任何的相同积极观点。两个人对某人的吐槽程度越深,他们的关系会发展得更加紧密。

这说明了什么?Bosson教授说,“如果你表达出对他人的负面观点,这是一种反规范行为(counter-normative behavior)。”所谓反规范,即社会大众眼中的非同寻常、不值得提倡的社交行为。Bosson教授还说,“当一个陌生人表达出反规范行为时,我们会认为,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某种东西,好像对他们更加了解似的。”

举例说明:假如你在街上看到行人在过马路时,如果看见某个司机没有停下来礼让行人,规范行为下人们会向司机招手,示意对方停车。“但如果你发现某人对着司机竖中指,而不是向其招手的话,你就会觉得你对那个人更加了解,”Bosson教授解释道。如果你碰巧也认可那个竖中指的人的行为,并且当你在那个情景下也会选择对司机竖中指的话,则会有一种“有力动机”促使你想和那个陌生人认识,并且共同体验这种反规范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有一种想要立即认识这个人的冲动。”Bosson补充说。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关于为什么共同的负面观点会让陌生人如此地联系在一起这个论题,还有更多更深入的解释和验证。有专家称,是人类过去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让我们对持有相同负面观点的人更加有吸引力。

“从心理角度而言,我们的内心其实存在很多的’按钮’,如果发现有人和自己一样讨厌某人时,我们会迫不及待地想去按这些按钮,”伊利诺伊州诺克斯学院的心理学教授Frank McAndrew如是说,“这是对我们认知世界方式的一种肯定,同时也证实了我们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喜欢证实自己想法的人。”

McAndrew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他说,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某个竞争群体或部落的成员,并且对你或者你的挚爱造成死亡威胁。但如果那个陌生人碰巧也不喜欢你讨厌的群体或部落,这将是你们之间开始合作和互相信任的坚实基础。

形成这种所谓的联盟过后,还能影响另外一种基本关系的存在。Bosson教授的合作对象、得克萨斯大学社会和人格心理学教授William Swann说,“被他人认可,可以进一步找到归属感,这对人类而言是一种基本需求。”然而,在被认可的同时,必然会有人被排除在外。毕竟,如果一个俱乐部的人越多,那再想加入这个俱乐部的人就越少。

在群体或部落之中,相比于共同的积极观点,往往都是共同的消极观点让人们更加聚拢在一起。McAndrew教授说,人类社会结构基本上是金字塔式的,但通常又是变动的。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人们拼命地想往上爬,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往往需要在途中把其他人推下去。

在这种背景下,流言蜚语一挥而就。“我们喜欢负面消息的原因,是因为如果我们想找到某人把柄的时候,负面消息总是很方面地获取,”McAndrew教授说,“如果你和某人正处于某项竞争之中,去了解对方的优点并不会太有用,但如果是对方的缺点,那就非常有用。”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当你听到你的朋友失业了或者分手了,你为其感到遗憾的同时内心会有一丝丝小确幸。当某个人的处境更加恶化时,相比之下,你的处境会变得更加优越。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在遇到坏消息时,虽然我们内在的这种“分帮结派”的习性可以让彼此关系更加紧密,但它也存在黑暗的一面,即我们对他人的不喜欢甚至厌恶感会更加强烈。“一起吐槽群体或部落外的某个成员,会让这些槽点背后的看法更加栩栩如生,让人念念不忘。这样一来,本不是事实的某些偏见或看法,久而久之可能都会认作事实。”Swann教授说,“而这样的做法,本来只是简单的不喜欢,最后也可能变成强烈又真实的厌恶感。”

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神经学教授Richard Murrow认为,在某些案例中,这些厌恶甚至会让人觉得群体或部落外的成员是非常不人道的。在他看来,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时代,这种对他人“人性贬低”的做法,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可以让部落成员去伤害甚至残杀对他们这个部落造成威胁的外来群体,并且在这些杀戮背后没有一丝懊悔。”Murrow教授说。

但这种说法在如今的现代背景下,可能并没有太强的说服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出现可能会劫持甚至夸大我们最坏的想法或意愿。之前长久存在的“你嘴巴要放干净一点”这套礼貌社会的道德标准,在逐渐地消失和堙灭。取而代之的则是来自互联网的新一套道德标准,而这一套标准的却凌驾于传统的道德之上,将残酷无情的批评和吐槽文化视作核心。

“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更加喜欢吐槽,让我们更加追求知名度,并且把和我们想法类似的人聚拢在一起,并呈千倍数地放大。”McAndrew教授说。借助互联网,各种背景的陌生人可以通过对某人或者某事的共同厌恶而聚拢,并且发展更加紧密的关系,但同时也会让人形成一种错觉,让人认为这些所谓的共同厌恶是正常的、是站得住脚的。

Bosson教授也同意这个观点,她说,“对他人持有共同的负面观点,可以增加不同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同时又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偏见。”她还指出,如今有大量的社交媒体,无论是关于其他政党的报道、其他体育团体的报道,或者是任何看法不一致的群体的报道,都在不停地流露并宣扬共同厌恶。“这些行为是有效的,并且会愈演愈烈,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能满足我们的需求,”Bosson教授解释说,“但是别忘了,这些行为也可以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当事情愈演愈烈,特别是在某个群体不把另一个群体当作人类来看待时,最终带来的,通常都是不可避免的战争。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