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公司 To B 还是 To C ? 这里有一份iRobot的成长史

36氪 显示图片

不少情况下,前沿技术很难直接商业落地和应用,即使在To G 或者 To B 方向上应用也是如此。但若要将其降维打击,或许也就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成长路径,在如今备受关注的扫地机器人领域也被验证过 。验证者即是今天炙手可热的扫地机器人品牌iRobot。

如果是不熟悉商业史的普通读者,可能不会想到,这家公司的前半生一直与民用市场毫不相关。iRobot公司成立于1990年,创始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三位机器人科学家,其中一位创始人Colin Angle至今仍是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转型扫地机器人领域之前,这家公司主要为美国政府、军方、高校、研究机构提供战地救援、安保、太空探测等方向不同用途的机器人。此后,还做过远程医疗机器人、会议机器人。直到2002年,这家公司才推出转型成为消费品。三年之后,这家公司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

1990年

1991年

1996年

2001年

2002年

2004年

2005年

也正是2002年的这次转型,让iRobot找到了新的盈利点。据后来的资料显示,Roomba扫地机器人一经推出,就大受好评,原本预计生产1万至1.5万台,但发售后的第一个圣诞期间就售出5万台。这也使得iRobot成为这个行业的领跑者。

事实上,iRobot也并不是第一个推出扫地机器人的公司。2001年,瑞典知名家电公司伊莱克斯(Electrolux)推出了一台名为Trilobite的扫地机器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扫地机器人。而早在1996年,BBC《明日世界》(Tomorrow's World)节目就报道了这款扫地机器人。今天非常知名的另一家扫地机器人厂商戴森也在iRobot考虑过这个方向,2001年前后设计过名为DC06的扫地机器人,但因为价格太高,最后并没有上市。Trilobite的第一款产品并没能成为爆款,但Roomba却做到了,这与iRobot此前做军用、行业机器人的经验和积累密不可分。

从2002年第一款Roomba产品推出至今,iRobot家用机器人业务一直保持20%-30%的营收增长(经济危机期间有下滑),也逐渐成为iRobot的第一大业务。2005年,成立十五年后,iRobot在纳斯达克上市,当股价为36.94美元,如今估价已经升至90美元以上。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iRobot清洁机器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800万台,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其中美国市场占有率80%以上,日本市场70%以上。

2007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5年开始,iRobot在公司规划上开始逐步调整,出售军用机器人、安防机器人业务,商业机器人的研发投入也逐渐像家用机器人倾斜。2016年,家用服务机器人开始受到关注,iRobot的估价也升至60美元以上。根据2017年第二季度的财报,iRobot预计2017年营收在8.15亿美元-8.25亿美元左右,增速在24%-26%之间,营业收入在6700万-7500万美元左右。

一般来说,新的技术往往会从to G  、 to B 到 to C不断被应用。新技术公司在研发之后往往都会面临to B(含to G) 还是 to C 的选择,前者一般会更容易商业化落地产生收入及利润,会成为不少公司的首选。但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技术降维打击的C端消费场景,也有机会做大规模,iRobot在后期的发展也基本上可以验证这一点。

这种发展路径,自然也不一定能适合所有的新兴技术公司及应用场景,也有可能在后期遇到问题,比如,现在iRobot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重度依赖扫地机器人Roomba、洗拖一体机器人Braava jet两款产品;人均产能低,远低于电子消费品公司;在传统市场面临戴森、Neato的竞争,在新兴市场面临低价新产品竞争,不过也为不少技术公司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商业路径。

技术公司 To B 还是  To C ?  这里有一份iRobot的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