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推荐了五本书和四家企业,创业创新的人都该看看

36氪 显示图片

许小年很可能是国内目前词锋最为犀利的经济学家,直陈当下经济、行业甚至社会存在的问题,他从来都是正面市场,不畏冲击权威、冲击趋势。

此次与36氪对话的主题是“创新”,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不分行业、企业都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个世界上没有夕阳行业,也没有朝阳行业,只有夕阳企业和朝阳企业。”许小年认为,创新需要企业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打差异化,绝对不是找风口。

许小年赞赏海底捞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欣赏老干妈对于销售渠道的打造,推荐学生去读沃尔玛的发家史《促销的本质》,也乐于“受限于”苹果的不可替代。

 “建议我们的创新者去读读《乔布斯传》、《富甲美国》,读读阿什利·万斯写的《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这些东西会让你对创新的理解更深一点,不要一天到晚盯着风口。有人说,风口来了猪都可以飞!你把自己降到猪的水平上,我跟你还有什么好谈的?”谈到当下在创业创新领域流行的提法,许小年的批判显得毫不留情,但却鞭辟入里。

对话中,许小年不止一次提到了自己的担忧——当下市场的投机取巧心理太重了,甚至压倒了常识。

“马云讲过一句话,叫做企业家不必听经济学家的,这句话我赞成。但是我要给它补上第二句话,叫做企业家懂一点经济学原理是没有坏处的,而且还非常必要。”许小年说。

 对于当下火热的共享单车,许小年坦言,如果自己是投资者是不会选择进入的,理由便是,从目前的参与者来看,“共享单车的服务没有差异化,唯一的差异化是车的颜色”。他认为,创新的目的一定是要努力地提高性价比、不断地提升竞争对手的进入壁垒。“你不是为了壁垒而建立壁垒,你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性价比而不断地学习。”许小年说。

对话的近一个小时中,类似以上的金句数不胜数,对于众多在创新的路上前行和尝试进入创新行业的人来说,都是一堂不得不听的课程。许小年的话不一定好听,但绝对中肯,相信看到以下的实录,你一定也会深以为然。

 

环境恶化、消费升级倒逼绿色经济转型

36氪:您是什么机缘加入阿拉善SEE的?

许小年:SEE有一些朋友,像任志强、钱晓华,跟这些人接触时间长了,觉得他们还是蛮认真的,真正是在做公益,这也是特别可贵的一点。

36氪:怎么解释“真正”两个字?

许小年:有一类公益行为,是希望能够通过公益活动在市场上树立一个企业良好的形象,算是一种营销方式,我把这一类排除在公益之外。当然不是说这一类公益不好,商业就是商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营销企业、营销的产品,这都是无可指责的,但是这个不在我讨论公益的范围之内。SEE这一群企业家是已经从商业化的公益,进入到了纯粹的公益,这是我比较喜欢的。

36氪:我能理解为这样层次的一群人,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去用公益来装饰自己了,能不能说到了这样一个境界?

许小年:你可以用这种世俗的观点去评价他们,这个都没有关系,因为公益和慈善,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争议和议论,这个很正常。比如中国人经常会说这些企业家做公益无非有两个动因:一是为富不仁,所以他们良心亏欠,发了财之后需要在良心上做一些弥补;二是做公益实际上是为了营销企业。我认为,公益活动实际上不是为社会做的,是为自己做的。

36氪:您对绿色经济的理解是什么?

许小年:这一届主要的产品就是绿色供应链,绿色经济要从经济学上的可持续发展来理解。我们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取得的经济成是世界瞩目的。但我们的增长模式有一个隐患,就是它的可持续性。过去片面地追求高速增长,这种增长虽然使中国迅速地脱离了贫穷,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但我们也消耗了大量资源,这样的资源消耗是无法持续的。到了现在的阶段,贫穷不再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是生活的品质,这个时候要追求的就不是增长的速度,而是增长的可持续性。

绿色经济它是和可持续增长紧密相连的,如果不提倡绿色的概念,增长就无法持续,对环境、资源的严重透支将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的透支会使得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这个是企业受不了的,环境的迅速恶化也会让老百姓难以接受。

比如说雾霾、水源的污染、食品的安全、土壤的污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污染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这个时候你不转已经不行了。

今天的老百姓是愿意牺牲一点经济增长来换取蓝天白云的,所以,无论是从企业的角度还是老百姓个人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都要从过去的高速增长思维切换到可持续增长,可持续增长实际上就是绿色经济的核心观念。

36氪:您理想当中比较可持续的品质生活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

许小年:蓝天白云,我不用再喝瓶装水,出门不用戴口罩。现在我随身都装着口罩,成必备品了。另外,吃东西不再担心可能存在的农药超标、重金属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

创新就是要努力地提高性价比

36氪:对于近几年的转型浪潮,有人说,不创新转型是等死,但是创新转型是找死,但是找死总比等死好,总还是有机会在。您怎么看?

许小年:这个对创新转型的一种误解,他们把转型理解为转行了,所以转行是找死,我不赞成转行,我极力提倡的是转型。你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在那个行业里,你没有客户积累、不了解市场、没有专业团队、没有政府关系,那不是找死嘛,你去干什么!

36氪:所以您怎么理解马云提出来的“五新”行业:新制造、新零售、新金融、新资源,新技术?他认为,制造、零售其实是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这些行业其实有很多创新转型的空间在。

许小年:空间太多了,我一直给我的学生推荐一本书,彼得.德鲁克写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这本书是1984年出版的,今天读起来一点都不感觉过时。大家知道彼得.德鲁克是一个管理学大师,他对创新做了这么深的研究,今天读起来在创新方面,我感觉写的比凯文·凯利好多了。

德鲁克在那本书里的观点我非常赞成,其中一个观点就是“创新何须高科技”——有高科技很好,你要尽量地采用高科技,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高科技就不能进行创新,这是完全错误的概念。以国内的老干妈为例,一瓶辣酱卖到了全世界,它的创新在什么地方?虽然我没有做具体研究,但它一定是销售渠道上有独到之处。

所谓创新就是你有独到之处,不分行业、企业。这个世界上没有夕阳行业,也没有朝阳行业,只有夕阳企业和朝阳企业。在互联网行业这样的朝阳行业不乏失败的案例,去年P2P倒了多少家、O2O倒了多少家,他们全是夕阳企业。然而,在所谓的夕阳行业里头我们又看到很多企业在创新,老干妈辣酱、海底捞创新在什么地方?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结果。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在激励机制上的创新。

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事,不管哪个行业,不管什么地方,只要你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事情,而且被市场接受,这就叫创新,你就赢了!

36氪:从您的这个观点来推断,这个时代一些创新的企业,就等于不存在趋势这一说了?

许小年:没有,没有趋势,我不承认趋势,我根本不看趋势,哪里有什么趋势。

36氪:那对于创新者来说,总需要关注宏观经济吧?

许小年:我跟我的学生讲,你们做企业千万别看宏观,宏观跟你们的企业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我这个西服是定制的,我现在开了一家企业,把西服的手工定制放在流水线上做,这就是创新。这样一来,价格减掉了一半,交货期缩短3/4,但是品质还是跟手工一样,你买不买?

买东西永远是性价比,永远是你得到的跟付出的比率相除,并不是绝对价格,也不是绝对的性能,而是性价比,创新就是要努力地提高性价比。  

企业家不必听经济学家的,但懂一点经济学原理没坏处

36氪:这个能不能理解为对目前蜂拥而至的创新创业企业的忠告?

许小年:可以这样讲,凡是跟风的就不是创新,不是创新的,成功的概率就很小。在今天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凡是跟风涌进去全都做机器人、人工智能、VR的,那都不是创新。创新意味着不跟风,创新意味着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创新意味着做自己过去没做过的事情。

36氪:有一个说法不知道跟您这个是不是同一个意思,要做就做行业的第一,没有人能记住第二和第三?

许小年:那也不一定。你在互联网行业,有一些场合下,比如通用性平台只能存在一个,但是垂直平台,专用性平台可以有多个。你自己要做分析,马云讲过一句话,叫做企业家不必听经济学家的,这句话我赞成。但是我要给它补上第二句话,叫做企业家懂一点经济学原理,是没有坏处的,而且还非常必要。

很多人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不懂,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需要企业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就意味着差异化,新就是只有我有,你们都没有,才叫新,你已经做出来的事,我再做,那叫模仿旧的。

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不止一家,为什么?你观察到这个现象就要思考为什么,这个在经济学原理上很好理解,通用性平台规模经济几乎无穷大,而专用性平台规模经济实际是受到一定专业知识、专业团队的限制,所以它的规模经济不是无限大,因此,在专用性平台上可以产生多个。你要是懂经济学原理,就很好理解,你就不会去挑战马云,而是去找一些专业的领域,建立起自己的优势。

创新就是要不断升级自己的进入壁垒

36氪:您说的这些实际是常识,但是现在好像很多常识都变成了比较奢求的东西,像您刚才讲的蓝天白云、比较健康的空气和水。

许小年:现在大家的投机取巧心理太重了,投机取巧的心理压倒了常识。创新从来就没有理想环境,看你自己怎么去做。比如共享单车这样的项目,我是不会进去的。

36氪:为什么?

许小年:你首先要搞清楚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又要说到经济学原理,创新的目的是要向市场推出差异化产品,不是同类产品,为什么我要推出差异化产品呢?由于我的产品有差异化,我才能在市场上获得定价能力,现在这些共享单车全都没有定价能力。他们唯一的差异化是车的颜色,服务没有太多的差异化,所以没别的招,只能打价格战。

为什么要通过创新推出差异化产品?差异化产品就是使我的产品在市场上有某种不可替代性,不能是完全可以被替代的。完全可替代就是价格战,价格战是一场自杀行为,到最后没有赢家。那为什么要通过不可替代性获得定价能力?因为你要赚取超额利润。为什么要赚取超额利润?因为研发需要花钱,要给你的投资人创造价值。

不创造价值、不赚取利润的企业都是耍流氓,这句话我是同意的。我赚了超额利润再投到研发里去,用研发继续推出新的差异化技术和产品,形成良性循环。

差异化是什么?差异化就是市场进入壁垒,你的产品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就像苹果手机,虽然也有华为手机、三星手机,但苹果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东西,已经形成了一个进入的壁垒。所以创新的目的一定是要有进入壁垒的,没有进入壁垒,或者是进入壁垒非常低的这种所谓创新我不感兴趣。

36氪:其实有些本身不是一个产品的创新,而是一个模式的创新。

许小年:模式创新也可以,但是模式创新之后,你要想办法建立起你的技术壁垒来。比如说沃尔玛。沃尔玛刚开始是什么创新?是供应链。过去供应链是厂家、批发商、一级批发、二级批发,然后才到零售,沃尔玛把一级批发、二级批发全切掉,直接从厂家订货,这是沃尔玛的模式创新。这样的模式创新,别人也很快会做,所以需要你尽快地要建立起你的进步壁垒。

沃尔玛靠什么建立进步壁垒?仔细去读一下它的发家史《促销的本质》,山姆·沃尔顿写的,我觉得那全都是经验之谈,我建议我们的创新者去读读那些书:《乔布斯传》,《富甲美国》、阿什利·万斯写的《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读读这些东西对创新的理解会更深一点,不要一天到晚盯着风口。有人讲“只要找对风口,猪都能飞上天”,我说你把自己降到猪的水平上,我跟你还有什么好谈的。

36氪:您怎么看待房地产这个行业的创新?

许小年:这个行业跟所有的行业是一样的,自己独创的东西还真的是不够多。万科的物业管理,如果深耕细作做下去的话,是有希望的。我觉得它的思路还是对的,万科有很多的创新,事业合伙人是创新就是组织创新,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万科用他的存量把物业管理做起来,那文章又大了。做物业管理的时候就可以用互联网,用大数据,这里面就有很多的名堂。没有三年五年,别人是做不起来的。

所以,看你怎么做了,创新的思想出来以后,下一步接着就要思考如何提高进入壁垒。苹果的研发一天都不敢放松,华为也是一刻不停地在做创新。

36氪:怎么判断自己到底是在建立这个技术壁垒,还是仅仅是为了壁垒而建立壁垒?

许小年:你不是为了壁垒而建立壁垒,你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性价比而不断地学习。如果竞争对手达不到你的性价比,肯定意味着你的技术是有壁垒的。如果人家也能达到你的性价比,你的壁垒就是已经被攻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