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一个认真做流行歌的“孤例”

36氪 显示图片

导读:Music Key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情,就是写写我身边朋友们的音乐创业和创新的故事。大家都在很认真的生活,我想用键盘来捕捉那些宝贵的“热情”,同时也给自己一点前行的动力——每天看着他们在朋友圈里打鸡血(比如乐童的马老板),就会觉得自己应该更努力一点。今天这第一篇故事,讲的是李思睿和他创办了才一年多的唱片公司“大象无形”。

文 | 陈贤江(新音乐产业观察创办人)

认识李思睿很长时间了。

那可以追溯到我人生最初的平面杂志时代,其时我只是《当代歌坛》的一个小编辑,而他在星文唱片供职,那家公司以捧红林俊杰为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星文的老板津津乐道于林俊杰前两张唱片空前绝后的销量,并强调那是中国唱片业最好的时代。

思睿亲历了那个“最好的时代”,然后跟着中国唱片业一起“沉沦”,却一直留守在这个行业里,做唱片、做歌手、做宣传,到现在,又开始做唱片公司。说实话,一年前的大概这个时候,当我刚听说他要跟徐良和汪苏泷一起做唱片公司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QQ音乐的两大“巨头”,因为跟前公司有矛盾,而选择独立经营,看起来是个很正常的逻辑。

但是,一年后的今天,当我俩分别“创业”之后,再聊起个中经验,却发现,这个叫“大象无形”的唱片公司正在做着一些不太一般的事情。比如,李思睿开玩笑说,现在像他们这样认真做流行歌的公司已经不多了。

大象无形:一个认真做流行歌的“孤例”

(汪苏泷身上依稀看到林俊杰的影子)

甩不掉“旧帽子”?

大象无形音乐有限公司,2014年4月由李思睿、徐良和汪苏泷合资组建,目前公司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两位歌手来运营。

徐良和汪苏泷,曾经与许嵩一起并称为“QQ音乐三巨头”,这其实是网友对他们的一种“吐槽”,他们三个都是从网络上蹿红,都以“山寨周杰伦”为起点,都常年霸占着QQ音乐的排行榜。我曾经看过一个数据,许、徐、汪三人的歌曲播放量远远超过大众熟知的一线歌手,如果播放量平均到歌曲,他们甚至还超过周杰伦。

这是彩铃时代一个特殊的现象。在2005-2010年的五年时间里,SP和CP们想方设法地联手制造了大量横空出世的惊人案例,而“QQ音乐三巨头”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强弩之末。随着彩铃式微,许嵩签约海蝶,徐良和汪苏泷签约美妙唱片,“巨头”们都在想办法地专业化、去网络化。

这条路其实并不容易,有些印象是根深蒂固的。就汪苏泷为例,虽然他的音乐功底得到林俊杰恩师许环良赏识,且从唱片企划、制作到MV拍摄无不请来港台顶尖音乐人参与,但业内对他的印象仍然停留在“网络歌手”上。

李思睿并不否认徐良和汪苏泷身上曾有的那些“网络属性”,他也一直强调“大象”就是一间做主流音乐的商业公司,但他却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汪苏泷做了那么多努力,却仍然摆脱不掉“网络歌手”的帽子。“我们现在每张唱片都是按照行业最高水准去做的,但就是改变不了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思睿说,他说为此制作人还上虾米上跟人争论,得到的只是“无论你怎么说,我就是不听”。

大象无形:一个认真做流行歌的“孤例”

(徐良和汪苏泷在京郊闭关创作,汪苏泷新专辑的歌大多数都是在这个环境下写出来的。)

是否真的“行业最高水准”一般人很难判断,但就个人体验而言,汪苏泷最近的唱片和作品,比如专辑《传世乐章》和新歌《睡前故事》、《茉莉》等有非常明显的进步。至少,它们都不是市场上那种粗制滥造的作品,而我们也不应该再把它们归入“网络歌曲”行列。

思睿说,汪苏泷新专辑专门去美国录制,请到的乐手,曾跟Beyonce、Usher、Lionel Richie、Lee Ritenour等合作过,其中不乏多座格莱美奖得主。为此,公司不得不承受了数额巨大的开销。

“我们知道自己做的只是流行歌,并不奢求太多,只是希望大家能看到我们认真的态度。”思睿强调。

认认真真地做流行歌

大象无形:一个认真做流行歌的“孤例”

(从新歌《茉莉》中我们可以听到汪苏泷的进步)

所谓认真做流行歌,在我看来,这意味着:

这三条其实是传统唱片业的常规“工序”,却被数字时代冲击得七零八落的。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边际成本的无限压缩,技术进步又代表了音乐创作和制作门槛的大幅降低。一首粗制滥造的网络歌曲其投入产出比往往要高于精耕细作的产品,而回收能力的不断削弱,让唱片公司越来越难以维持高投入。

这便是产业的恶性循环,没有高投入,只能维持低水平的生产。大家越来越寄望于迎合网民趣味、能在SNS上爆炸式传播的作品。流行音乐创作越来越像买彩票,文艺如陈粒,神曲如《我的滑板鞋》,没有人知道到底是怎么火的。而像“大象无形”这样的唱片公司不做话题炒作、不做神曲、不上电视选秀,甚至不会玩微信的唱片公司反而显得“特别奇葩”了。做网络歌曲的公司是不可能投入200万去做一张唱片的。

“你们太传统了”,我说。

关注思睿微博那么久,从来没有见过他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社会化营销,而他甚至还告诉我说他们都没有着手去拓展新媒体和线下演出市场(商演除外),所有的工作都主要围绕唱片展开,每年两张唱片的投入竟然可以占到公司全年流水的一半——做网络歌曲的公司是不可能投入200万去做一张唱片的。

思睿并不否认这种“传统”,却又表达出了传统唱片业从业者对待“内容”的坚守。在他看来,“传统”来自于对内容的严格要求,相比于概念造势,他更希望趁着徐良和汪苏泷还年轻,先把基础打牢。

所以,“大象无形”并不像大多数内容公司那样急于“融资”或“套现”。虽然,思睿坦言非常缺钱。创业第一年,他甚至曾跟他媳妇儿借钱度日。

在这个版权饥渴的当下,很多内容公司都已经卖给了“资方”。这些“资方”,也跟“大象无形”有过接触。但思睿说,他们目前还是希望能尽量按照自己想法去做内容,不想受到账面上的限制。“我们希望在尚能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先力所能及地把好内容做扎实。”

美丽新世界的“孤例”

大象无形:一个认真做流行歌的“孤例”

(李思睿在MV拍摄现场)

音乐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属于互联网的“美丽新世界”。这个时代,属于个性张扬的华晨宇,属于文艺矫情的宋冬野,属于神曲亨通的筷子兄弟,他们都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自己位置。

相比之下,“大象无形”和它旗下的艺人,更像是传统行业里的手工艺者,精耕细作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大象无形”是一个很特别的案例。它独立运营,却比一般的独立唱片正规和商业化;它由艺人参股创办,却是一唱片公司的规范来运营,而不是艺人工作室;它的艺人虽然发迹于网络,但如今收入构成却非常传统。

所以,思睿把“大象无形”称为“孤例”,因为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像他们这么传统的唱片公司了。“我们做的既不是华晨宇那样的另类偶像,又不是宋冬野、马頔那样的独立音乐,还没有好妹妹那么会玩网络,而且我们不玩什么概念,就是老老实实地做唱片,做流行歌。像我们这样的唱片公司现在几乎没有了。”思睿说。

徐良和汪苏泷在年轻听众中很有号召力

幸运的是,徐良和汪苏泷多年来积累的粉丝基础让他们尚且能维持公司的运营,也因为运营比较“传统”和规范,“大象无形”反而找到一些意外的机会——久前“大象无形”成功地完成了一笔银行贷款,对方对账本审查非常严格,而“大象无形”也因为运营规范而顺利通过了。

而且,因为悬而未决的版权纠纷,“大象无形”一度失去了徐良和汪苏泷作品版权的控制权,如今正在慢慢回收。这对于“大象无形”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待版权回收完成,公司可以基于此进行更多商业拓展。

与此同时,“大象无形”也在思考来年的计划。尤其是新兴渠道的合作上,“大象无形”正在想方设法“突破”。艺人APP、与各音乐平台良好的关系、百万粉丝级别的微博和微信、合作密切的游戏和直播领域等,“大象无形”其实有着相对完整的渠道布局,却又都等着公司去合理利用。但是,在我看来,无论结果如何,脚踏实地的“大象无形”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案例,它代表的是一群前传统唱片业从业者的思考和尝试。

新音乐产业观察独家稿件,如果您一定要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